美陆军轻型坦克项目下马
美陆军轻型坦克项目下马
美陆军轻型坦克项目下马
美军新一代轻型坦克(qīngxíngtǎnkè)M10“布克”。
4月30日,美国防部发布《陆军转型与采购改革》备忘录,启动美国陆军新一轮(xīnyīlún)“转型”。其中,服役仅1年的(de)M10“布克”轻型坦克项目下马(xiàmǎ)的消息引发热议。
自20世纪90年(nián)代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退役后,美陆军长期未装备轻型坦克,步兵部队的(de)机动直瞄火力(huǒlì)主要依赖空中支援。近年来,随着美国军事战略重心调整,美陆军推出(tuīchū)“多域作战(zuòzhàn)”概念,强调快速(kuàisù)部署能力和复杂环境战斗能力,并(bìng)借此提出“机动火力防护”项目,计划(jìhuà)于2035年前生产504辆轻型坦克,装备12个独立轻型坦克营,以增强步兵旅地面伴随支援火力的机动性和持续性。2023年6月,美军新一代轻型坦克亮相,代号M10“布克(bùkè)”。2024年6月,首批24辆“布克”轻型坦克正式服役,交付第82空降师进行作战测试。
作为美陆军(měilùjūn)步兵旅的主战装备(zhuāngbèi),“布克”轻型坦克的设计(shèjì)初衷是在多域作战条件下执行联合作战(liánhézuòzhàn)进入行动。因此(yīncǐ),战略投送能力是其重要技术指标。根据最初设计要求,该车战斗全重不超过35吨(dūn),一架C-17运输机(yùnshūjī)可同时运载2辆。然而,在研发过程中美陆军多次修改技术指标,最终导致(dǎozhì)该车定型后的战斗全重高达42吨,一架C-17运输机只能运载1辆,与70多吨(duōdūn)的M1主战坦克的空运效率相当,美陆军官员曾指出“这既违反了空运原则(yuánzé),也违反了轻坦原则”。另外,其原型车的功率远低于设计标准。为达到设计标准,该车不得不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导致其最大行程由480千米缩短到305千米。可以说,超重的“布克”仅有轻型坦克之名而无其实,在战场上处于“跑(pǎo)不快、走不远”的尴尬境地。
“布克”轻型坦克(tǎnkè)的(de)主炮为M35型105毫米(háomǐ)线膛炮,存在穿甲能力弱、适配弹药型号少、战斗射速低等缺陷。该炮仅配备M900系列穿甲弹和AMP多用途弹,发射贫铀弹芯的M900A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2000米距离的穿甲厚度约450至500毫米,难以穿透现役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面对防护性能(xìngnéng)较好的装甲目标(mùbiāo)时,其威力亦有(yǒu)不足。AMP多用途弹具备破甲、碎甲、反步兵能力,但功能“全而不精”。美陆军对其评价为“既不足以摧毁加固目标,又不及30毫米链炮(liànpào)对付软(ruǎn)目标有效(yǒuxiào)”。总之,主炮落后的技战术指标使其在未来战场上面对先进主战坦克和轻型坦克时,难以获得火力优势,无法为步兵提供(tígōng)可靠的火力支援。
“布克(bùkè)”轻型坦克的原型车重达38吨,美军采取减少负重轮、使用(shǐyòng)空心负重轮等措施为其减重,但这样一来,车体仅能抵御14.5毫米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上的直射。另外,该车还存在最大行程短、越野行驶(xíngshǐ)时车内噪音大、平均(píngjūn)故障间隔(jiàngé)里程短、火炮射击后烟雾倒灌等问题,影响作战能力的发挥。此外,受重量限制,该车未配备主动防护系统,难以应对(yìngduì)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的打击。
“布克”轻型坦克(tǎnkè)项目下马早已(zǎoyǐ)有迹可循。2020年4月(yuè)其原型车下线,两年后俄(é)乌冲突(chōngtū)爆发。期间,各类无人装备、先进反装甲武器摧毁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包括M1主战坦克、M2步战车和“斯特赖克”装甲车等美制装备。这场地区冲突被认为“改变了地面作战形态”,反无人机打击、提升主动防护能力成为坦克装甲车辆面对的(de)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布克”轻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方面都难以适应战场需求,面临“入伍即落伍”的尴尬。美媒(měiméi)甚至称其是美陆军不需要(xūyào)的“废柴”,其项目下马也被认为是美陆军战略调整的“止损(zhǐsǔn)”行为。
从重量失控引发部署困境,到火力(huǒlì)、机动、防护的尴尬平衡;从战略(zhànlüè)环境剧变(jùbiàn)带来需求错位,到最终下马及时“止损”。“布克(bùkè)”项目成为美军现状的一个缩影,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当局者最清楚。(云山、锐士)
来源:中国国防报 人民网(rénmínwǎng)


美军新一代轻型坦克(qīngxíngtǎnkè)M10“布克”。
4月30日,美国防部发布《陆军转型与采购改革》备忘录,启动美国陆军新一轮(xīnyīlún)“转型”。其中,服役仅1年的(de)M10“布克”轻型坦克项目下马(xiàmǎ)的消息引发热议。
自20世纪90年(nián)代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退役后,美陆军长期未装备轻型坦克,步兵部队的(de)机动直瞄火力(huǒlì)主要依赖空中支援。近年来,随着美国军事战略重心调整,美陆军推出(tuīchū)“多域作战(zuòzhàn)”概念,强调快速(kuàisù)部署能力和复杂环境战斗能力,并(bìng)借此提出“机动火力防护”项目,计划(jìhuà)于2035年前生产504辆轻型坦克,装备12个独立轻型坦克营,以增强步兵旅地面伴随支援火力的机动性和持续性。2023年6月,美军新一代轻型坦克亮相,代号M10“布克(bùkè)”。2024年6月,首批24辆“布克”轻型坦克正式服役,交付第82空降师进行作战测试。
作为美陆军(měilùjūn)步兵旅的主战装备(zhuāngbèi),“布克”轻型坦克的设计(shèjì)初衷是在多域作战条件下执行联合作战(liánhézuòzhàn)进入行动。因此(yīncǐ),战略投送能力是其重要技术指标。根据最初设计要求,该车战斗全重不超过35吨(dūn),一架C-17运输机(yùnshūjī)可同时运载2辆。然而,在研发过程中美陆军多次修改技术指标,最终导致(dǎozhì)该车定型后的战斗全重高达42吨,一架C-17运输机只能运载1辆,与70多吨(duōdūn)的M1主战坦克的空运效率相当,美陆军官员曾指出“这既违反了空运原则(yuánzé),也违反了轻坦原则”。另外,其原型车的功率远低于设计标准。为达到设计标准,该车不得不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导致其最大行程由480千米缩短到305千米。可以说,超重的“布克”仅有轻型坦克之名而无其实,在战场上处于“跑(pǎo)不快、走不远”的尴尬境地。
“布克”轻型坦克(tǎnkè)的(de)主炮为M35型105毫米(háomǐ)线膛炮,存在穿甲能力弱、适配弹药型号少、战斗射速低等缺陷。该炮仅配备M900系列穿甲弹和AMP多用途弹,发射贫铀弹芯的M900A1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2000米距离的穿甲厚度约450至500毫米,难以穿透现役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面对防护性能(xìngnéng)较好的装甲目标(mùbiāo)时,其威力亦有(yǒu)不足。AMP多用途弹具备破甲、碎甲、反步兵能力,但功能“全而不精”。美陆军对其评价为“既不足以摧毁加固目标,又不及30毫米链炮(liànpào)对付软(ruǎn)目标有效(yǒuxiào)”。总之,主炮落后的技战术指标使其在未来战场上面对先进主战坦克和轻型坦克时,难以获得火力优势,无法为步兵提供(tígōng)可靠的火力支援。
“布克(bùkè)”轻型坦克的原型车重达38吨,美军采取减少负重轮、使用(shǐyòng)空心负重轮等措施为其减重,但这样一来,车体仅能抵御14.5毫米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上的直射。另外,该车还存在最大行程短、越野行驶(xíngshǐ)时车内噪音大、平均(píngjūn)故障间隔(jiàngé)里程短、火炮射击后烟雾倒灌等问题,影响作战能力的发挥。此外,受重量限制,该车未配备主动防护系统,难以应对(yìngduì)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的打击。
“布克”轻型坦克(tǎnkè)项目下马早已(zǎoyǐ)有迹可循。2020年4月(yuè)其原型车下线,两年后俄(é)乌冲突(chōngtū)爆发。期间,各类无人装备、先进反装甲武器摧毁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包括M1主战坦克、M2步战车和“斯特赖克”装甲车等美制装备。这场地区冲突被认为“改变了地面作战形态”,反无人机打击、提升主动防护能力成为坦克装甲车辆面对的(de)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布克”轻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方面都难以适应战场需求,面临“入伍即落伍”的尴尬。美媒(měiméi)甚至称其是美陆军不需要(xūyào)的“废柴”,其项目下马也被认为是美陆军战略调整的“止损(zhǐsǔn)”行为。
从重量失控引发部署困境,到火力(huǒlì)、机动、防护的尴尬平衡;从战略(zhànlüè)环境剧变(jùbiàn)带来需求错位,到最终下马及时“止损”。“布克(bùkè)”项目成为美军现状的一个缩影,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当局者最清楚。(云山、锐士)
来源:中国国防报 人民网(rénmínwǎng)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